2019年度泰雅族、賽夏族、阿美族、卑南族、雅美(達悟)族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

呂鈺秀

      2019年,本子計畫所觀察的五個族群:泰雅族、賽夏族、阿美族、卑南族、雅美(達悟)族,其音樂文化相關內容,既呈現了持續性,亦有新事件的發生。持續性部分,則各部落繼續著有許多音樂堆疊的傳統祭儀活動。賽夏族由於今年並非矮靈祭舉辦的年份,音樂活動鮮少。但仍在零星其他活動,吟唱著賽夏族的平日歌謠。

      至於展演部分,阿美族歌后盧靜子的懷舊音樂會,讓許多1960至1970年代朗朗上口的老歌,例如〈馬蘭姑娘〉、〈阿美三鳳〉等,又再響起。另外曾獲得金曲獎的卑南族歌王歌后:陳建年與紀曉君,也再次在臺上展現了歌喉。而卑南族年輕一輩的歌手桑布伊,則在國家戲劇院舉行了三場個人演唱會。此外,一些歌謠競賽活動,以及一些團體在各個場合的表演活動,或是年度公演、出國交流等,都顯示原住民族群頻繁的與音樂進行對話。

      2019年泰雅族與阿美族各失去兩位對於音樂貢獻非凡的耆老,分別是泰雅族的黃榮泉先生以及阿美族的黃貴潮先生。尤其黃貴潮先生,雖然行動不便,坐著輪椅,但對於阿美族文化的收集整理,不遺餘力,所作之貢獻,超越一般常人。此外,已過世一段時間的兩位人物:清末至日據時期的馬蘭阿美族頭目馬亨亨,以及1950年代開始到臺東以及蘭嶼服務的瑞士籍神父紀守常,都因其對於族人無私的貢獻,在這一年有著紀念音樂會與歌謠演唱活動。

      而泰雅族的Lmuhuw na Msbtunux(泰雅族大嵙崁群口述傳統)被登錄為我國第一項國家級的「重要口述傳統」文化資產,文化部長鄭麗君親自至桃園頒發認定證書,給這第一位口述傳統保存者WatanTanga林明福耆老,肯定了口傳文化的藝術價值。

      至於2019年,本子計畫下,有四個項目通過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權認定,一方面使原住民音樂受到更多的保護,但保護的壁壘,卻也無形中阻撓了文化的傳唱。而阿美族、卑南族與雅美(達悟)族歌謠班的成立,以及泰雅族與賽夏族透過學校與合唱團的組織,傳唱音樂,則顯示著族人正努力復振自己的歌謠。

壹、傳統祭儀活動

      原住民的傳統祭儀活動,2019年在這些族群中,都一直舉行著。例如阿美族的豐年祭,族群部落由南部往北部的慶祝豐收典禮,幾乎佔滿了7月與8月的月曆版面。卑南族依舊是在上半年3月左右,舉行著以女性為主的除草祭儀以及完工慶祝活動;年中有著收穫祭儀式;以及下半年年底,舉行著以男性為主的,從少年為主的猴祭到成年男子的大獵祭、除喪祭儀等活動。而泰雅族的祖靈祭,也持續舉行著,成為族群的一個文化標誌。

      或是2月雅美(達悟)族的六個部落,傳統是從紅頭部落開始,舉行著招魚祭,另外族人家屋落成的傳統慶禮,也仍可見到,僅本計畫收集到的,就有四家之多。雖然今日所建都已非傳統地下屋,而是水泥房屋,且因材質堅固,經得起颱風考驗,因此都建築於地面而非地下。但落成慶禮中,從前一天下午開始,到第二天天微亮,長輩與朋友們以歌謠讚頌主人並敘述見聞的長大歌會活動,仍在島嶼上繼續運作迴響著。可見政府對於原住民文化的尊重與重視,讓原住民傳統祭儀活動的復振,在原住民各個部落中,已經常性的展開,部落青年也更加能尊重地方耆老對於傳統的看法。

      今年並非賽夏族舉辦矮靈祭的時間,使得賽夏族幾乎沒有音樂相關活動。但仍有年初時,國立東華大學Ptasan學生會至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八卦力部落舉行「嘎嘎歐岸賽夏音樂會」,讓學生有機會學習賽夏文化;以及年末賽夏族民俗文物館舉行捐贈儀式時,東河國小兒童曾進行歌舞表演。非本族人對於原住民音樂文化展演所顯示的興趣,展示了國人對於多元文化的接受度已然提高。

      除此之外,桃園縣政府6月所舉辦的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活動中,賽夏族也展示了祖靈祭的活動情形,其中有傳統矮靈祭時才出現的臀鈴舞蹈。對於除了祭儀以外的其他表演中應用臀鈴,早期族人認為應該先徵得朱家主祭的同意。但從越來越多以臀鈴舞蹈表現賽夏文化,讓臀鈴似乎已成為賽夏族代表性的一種響器,並成為族群的象徵符號。

貳、展演、製作與交流

      各樣的活動,各種的慶典,是全國原住民音樂文化的常態性展示。表演顯現了原住民族群的音樂能量。阿美族第一代現代流行歌手盧靜子,5月28日於Legacy Taipei傳音樂展演空間,舉辦了一場個人的懷舊演唱會。盧靜子1960年代發跡,以母語演唱流行歌曲,許多取材自傳統旋律,加以歌聲優美,曾紅遍全臺。鈴鈴唱片等多家唱片公司,曾幫其發行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,包括〈馬蘭姑娘〉、〈阿美三鳳〉等。演唱會上,原住民委員會頒發了原住民族二等專業獎章給歌手盧靜子,且野火樂集也在之後出版了其12首歌謠CD以及紀錄片DVD。

      懷舊演唱會的舉行,不只盧靜子一樁,10月26日與27日,以產米出名的臺東縣池上地區,就在第二季稻穗呈金黃色時,邀請了校園歌手齊豫以及2000年獲金曲獎「最佳國語男演唱人獎」的卑南族歌手陳建年,在這從2009年即開始的「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」中演唱。美麗的金黃稻穗隨風搖擺,悠揚的歌聲散闊天空,讓觀眾在視聽上都獲得了極大的滿足。另2000年同樣在金曲獎中嶄露頭角,獲當年「最佳新人獎」的卑南族歌手紀曉君,除了在鐵花村進行演唱會,也在國家戲劇院桑布伊的「卑南族 2019 TIFA桑布伊演唱會」中助陣。此外,陳建年並在今年,以《黑熊森林電影原聲帶CD》,獲得第30屆金曲獎演奏類出版獎「最佳專輯製作人獎」,以及入圍「最佳專輯獎」。此外,今年本子計畫中的族群,獲得金曲獎「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」的,也是本子計畫中,泰雅族的歌手雅維・茉芮,另外,其專輯《斯瓦細格》也獲得了「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」的肯定。

      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所主辦,於臺灣戲曲中心進行的原住民音樂會,從2017年開始,已舉辦多場。2019年有邵族、雅美(達悟)族以及拉阿魯哇族的三場音樂會。與本子計畫有關的,是雅美(達悟)族的音樂會。舉辦時間為6月22日,是主辦單位整個「世代之聲-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」的第20場演出。音樂會名稱為「傾訴達悟-大海的搖籃曲」,是由蘭嶼整個島嶼優秀歌者所組成的,除了成年歌者17位,另有椰油村椰油國小12位學生的參加,由本子計畫主持人進行策展。活動分上下半場,除了前導影片,上半場以男性歌謠為主,下半場則為女性與兒童歌謠,最後結束在划船與杵小米時所唱的〈用力的歌〉(vaci)。此場音樂會,貴賓雲集,文化部蕭次長與教育部范次長均光臨欣賞。族人穿著傳統服飾,演唱了15首傳統曲調以及6首新創曲調。其中新創曲調為現代創作,運用當今的旋律和聲與律動,與傳統歌謠形成很大差別,是兒童所演唱的形式。此外兒童也配合成人,在歡慶祈福(manwaway),頭髮舞、蚯蚓舞、以及用力的歌部分,以身體動作,參與成人的歌謠,顯示了族群音樂的傳承。除此之外,此次演唱展現了外界難得聽聞的〈四門房之歌〉。歌謠旋律緩慢悠揚,配合幻燈投影以及這次的共同策展人,也是族人的領隊:夏曼.藍波安這位海洋文學家,在練唱過程中的音樂隨筆散文,增添了整場音樂會的詩意。另對於部落族人而言,本次的演出,不似以往族人在外地的演出,都僅僅演唱一兩首曲子,歌者人數也較為侷限。本場演出,是族群第一次在外地,以音樂會的形式,在同一時間段之內,演唱如此多樣的、不同旋律的樂曲,且整場音樂會有一個半小時的長度,對於族人而言,可說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戰,並且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。

      其他重要大型音樂活動,有例如:「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原住民語系」(4/22-23)、「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文化健康站活力健康操活動」全國的初賽與決賽(5/28-31)、「2019旮都瑪樣部落樂舞宴」(7/6)、2019 Taiwan Pasiwali Festival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(8/2-4)、太平洋島嶼藝術交流活動「迎風樂舞」(10/25-27)、「阿米斯音樂節」(11/23-24)等的舉行,都是原住民音樂展演的時機,會有不同的音樂團體參與演出。另有一些單一族群的表演團體,例如泰雅族的「泰雅之聲合唱團」及團員子女們的「泰雅學堂青少年合唱團」,以及「傳源文化藝術團」、「泰雅原舞工坊」,阿美族的「杵音文化藝術團」、「Amis旮亙樂團」、「阿美複音青春歌隊」,卑南族的「高山舞集」,雅美(達悟)族的「小飛魚文化展演隊」等;或是跨族群的表演團體,例如「新世紀文化藝術團」。這些團隊在2019這一年中,除了有被邀請參與的一些演出,或較大型的年度公演,也有出國的交流活動,例如Amis旮亙樂團至澳大利亞進行交流(5/23)、泰雅原舞工坊赴加拿大交流(9/26-10/10)、臺東高商原舞團赴日本參加安濃津祭典(10/12)、杵音文化藝術團赴日本加賀市演出(10/24-28)等。另有雅美(達悟)族與菲律賓巴丹島的交流:「2019臺灣Tao蘭嶼島、菲律賓Ivatan巴丹島語言文化推廣交流暨飛魚文化島嶼觀光論壇計畫:蘭嶼-巴丹省」(6/20-29)。雅美(達悟)族與巴丹島原住民共同擁有飛魚文化,語言相通,因此兩地長久以來即有交往。這次出行計劃的緣起,乃因千年前,航海領袖夏本.畢督利嫩帶領40名勇士,從蘭嶼出發,遠征至菲律賓巴丹島,不幸因與當地人發生衝突,喪生Sabtang島。今日,夏本.畢督利嫩的第三十代後裔與團隊前往菲律賓,重啟當年航海交流之路,此次參訪團共17人,半數為夏本.畢督利嫩之後裔。雙方除舉行會議對談,歌謠的吟誦也含括其中。

      較為特殊的是雅美(達悟)族的「小飛魚文化展演隊」於暑假期間赴波蘭參加Nowy Sacz國際兒童民俗藝術節(7/21-28)。由蘭嶼椰油村椰油國小的顏子矞老師,帶領的三十多位小學生,去歐洲波蘭參加國際兒童民俗藝術節一事,除了之前學生們在不同場合表演,進行募款,另外此次出去演出,據領隊的顏子矞老師說,之前雖也去過紐西蘭進行交流,但去的孩子少,且僅是文化的交流。但此次不但有三十多位學童出國,且還有多國的兒童音樂表演團體,相互參與觀摩,加以有些時間可以進行旅遊參觀,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影響。顏子矞老師為了孩童的演出,進行各種形式的募款,最後讓三十多位的孩童能出國開闊眼界,使雅美(達悟)族的孩子們,能有著更寬廣的視野。

      至於去年曾前往維也納參加合唱比賽,榮獲優異成績的新竹縣嘉興國小,今年與桃山國小合唱團,赴德國參加「第11屆布拉姆斯國際合唱音樂節暨合唱大賽」(7/3-7),嘉興國小獲得青少年組、民謠組二個組別的金質獎,而桃山國小獲青少年組銀質獎。此外,嘉興國小的泰雅族織布歌Tminun也獲得大會特殊表現獎並在閉幕音樂會中演唱。此外,嘉興國小今年延續著去年維也納的音樂交流,邀請奧地利維也納合唱學校校長Gerald Wirth,在過境臺灣時,至新竹縣參訪以泰雅族學童為主的嘉興國小與錦屏國小合唱團(4/23)。而原住民與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交流,不止這一樁。本子計畫所負責族群中,雅美(達悟)族於9月15日時,曾與維也納國立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共同主辦「達悟學堂:消失在大海中的故事」。此次的主題,是傳唱達悟族拍手歌會karyag的歌謠。2007年,這次學堂的翻譯者郭健平先生,曾與本子計畫主持人共同翻譯拍手歌會歌詞,2007年以本子計畫主持人為第一作者,出版了《蘭嶼音樂夜宴》一書(臺北:南天書局)。因此這次透過與維也納國立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的合作,讓國際認識了雅美(達悟)族拍手歌會的特殊性。

      至於Ami旮亙樂團1月27日的Pakelang音樂會,是團體創立20週年的一場音樂會。Pakelang阿美語是指當眾人共同參與一些重大事件後,大家一起期勉慶功的聚會。Amis旮亙樂團透過這場音樂會,慶祝團體20歲生日。臺灣原住民族均以歌謠擅長,僅有非常少數的樂器種類,但Amis旮亙樂團團長少多宜,卻參考文獻中的族群早期樂器圖像,重製並發揚族群早期的樂器,並讓團體成員不僅能歌唱也能演奏樂器。使這個團體不但有歌唱,更以樂器演奏著稱。許多種類的打擊樂器,加上一些吹奏樂器如口簧琴與笛類樂器,發展成為這個團體的特色。而部落團體能長期存在,更須當地族人共同努力,Amis旮亙樂團20年來的持續經營,除了地方演出,並常常出國交流,讓阿美族的音樂,響徹世界的不同角落。

參、人物

一、離世

      2019年2月3日,泰雅口述傳統保存者黃榮泉先生辭世。黃榮泉先生除為族群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者,音樂文化上,對於傳統口述歷史的記憶,以及傳統遷徙史詩Lmuhuw的吟唱傳承,都卓有貢獻,是桃園市政府登錄的文化資產「傳統藝術」類「泰雅口述傳統」技藝保存者。以88歲的高齡過世,令人惋惜,原民會副主委前往公祭,代表總統頒贈褒揚令。

      4月7日,另一位與本子計畫有關的阿美族地方文史工作者黃貴潮先生也過世。黃貴潮先生早期曾參與鈴鈴唱片與心心唱片的製作,對於原住民音樂的流行化有深刻的認識。許多臺灣民族音樂學者到臺東地區進行原住民相關研究,都會去拜訪黃貴潮先生。此外,黃貴潮本身雖然行動不便,但卻以無比的意志力,多方透過訪談、照相、錄音、錄影等方式,收集阿美族的各部落文化事務,且其勤於筆耕,能將收集之資料集結成書,為部落與族群留下許多珍貴的資料。公祭那天,臺東縣長亦到現場祭弔這位讓人尊敬,有堅毅不撓的意志力以及深刻人文關懷的文化工作者。

二、頌揚

      泰雅族的Lmuhuw指相互穿梭對話,是以口述方式敘述族群神話傳說、祖訓規範、民族緣起、族群移動遷徙等內容,表達方式含蓄內斂,充滿隱喻,表現族群深厚的文學與哲學內涵。而以口述來吟唱,更是泰雅族語言智慧的結晶,是族人異常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。Lmuhuw na Msbtunux(泰雅族大嵙崁群口述傳統)在2019年,被登錄為我國第一項國家級的「重要口述傳統」文化資產,且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,文化部長鄭麗君親自桃園市復興區,將認定證書頒發給這臺灣第一位口述傳統保存者,泰雅族的「人間國寶」WatanTanga林明福耆老。WatanTanga林明福可說是「現今桃園地區唯一能清晰傳唱泰雅古語的耆老」(https://www.moc.gov.tw/information_250_107462.html),2012年已被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「泰雅史詩吟唱」保存者,在此期間,更帶領六位藝生,進行傳承,並與藝生和19位耆老,共同完成《Lmuhuw語典:泰雅族口述傳統重要語彙匯編》。此次的登錄公告以及認定理由,以泰雅族語和漢語「雙語併行」方式呈現,顯示國家對於原住民文化的尊重。

三、緬懷

      2019年3月有著幾場紀守常神父百歲冥誕的追思活動。屬白冷外方傳教會的瑞士籍神父紀守常,於1954年來到臺灣,先至臺東傳教,同年7月至蘭嶼。紀神父在蘭嶼的16年時間,不論教友與否,均盡力接濟協助,另外讓兒童普遍能受教育,婦女能受職業訓練,並為了雅美(達悟)族的政治權益,不惜站出來,與當時國民政府力爭,但卻不幸於1970年車禍而死。族人對其感恩至深,在其百歲冥誕之時,出版了《飛魚之島 達悟之父紀守常》繪本;舉辦了攝影展(3/23-7/31);以及在臺東市(3/16)及蘭嶼朗島(3/24)兩處,舉辦了感恩彌撒和紀念音樂會。

      9月12日臺東馬蘭部落為頭目Kakitaan Kolas Mahengheng舉行了167歲的誕辰紀念活動。馬蘭大頭目郭拉斯.馬亨亨,清末至日據時期的人,是馬蘭部落遷社以後,首位擔任頭目者,馬蘭阿美族人為了紀念這位曾帶領族人開墾,並透過種種談判,使族人免於受他族欺侮的頭目,這一天由其後代郭子雄先生,口述先祖馬亨亨的種種事蹟,並由杵音文化藝術團演唱馬蘭部落傳統的複音歌謠。

肆、政策與推廣

      原住民對於自身傳統文化的保護與詮釋意識更加強烈,今年本計畫的族群中,有四個項目通過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權認定,其分別是阿美族大馬蘭部落的sapilekal no pakarongay a radiw(少年報訊曲)(2/25);卑南族下賓朗部落申請的婦女除草祭:misa'ur、muhamut(6/21);阿美族迦納納部落的ilisin:limorak儀式祭歌(7/26);O Sakilikoda a Radiw(ki'eciw) no Fata'an -馬太鞍部落的豐年祭樂舞14首傳統祭儀歌謠/歌曲。原住民的傳統智慧創作權,因此受到更多的保護。但在受保護的同時,這些音樂的推廣,也受到許多的限制,外人除了演出時需要得到族群的認可,有時族人也會將自我意圖加諸外人與表演者。這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推動的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及推廣形式,有著很大的差異。因而12月7日在「臺灣新音樂的歷史見證」學術研討會中,有曾毓芬所發表的〈臺灣無形文化資產保護現況下的原住民音樂創作議題探討:賽德克族祭典舞蹈歌Uyas Kmeki之個案研究〉論文,就是探討這方面的問題。

      直屬文化部的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發起的「花東多元音樂扶植計畫」。此計畫為從2016年至2021年的六年計畫。2019年此計畫的人才培育部分,共成立了四個歌謠班,與本子計畫族群有關的,共計有兩項成果,分別是跨五個卑南族部落(利嘉、下賓朗、泰安、寶桑、南王)的「到部落學歌謠-卑南歌謠班」(7/18成立),與阿美族馬蘭部落的「到部落學歌謠-阿美複音青春歌謠班」(8/6成立)。兩個族群的歌謠班,加上另外兩個非本子計畫下的巴喜告部落的布農青銀歌謠班,與土坂部落的排灣族歌謠班,同時在11月9日於臺東鐵花村舉辦了成果發表會。此外,阿美族馬蘭部落的杵音文化藝術團,亦針對國小孩童有「唱我們的歌 說我們的故事」複音傳承計畫。由於阿美族複音歌謠音域較大,孩童聲帶尚未發展完善,無法演唱這麼大的音域,因此從2017年開始實施,但效果並不明顯。2019年針對國小孩童,改以單音歌謠教學,複音歌謠則主要是欣賞,希望孩童能理解部落歌謠特色,並透過單音歌謠教學,以為日後複音歌謠吟唱打下基礎。

      與此同時,達悟(雅美)族也有兩項歌謠傳承的訓練班。4月15日開始,每週四次,總共13次的古謠研習班「古謠聚會所開課」,參與者學習了傳統的古調與舞蹈歌謠。達悟族歌謠注重創詞,學習者先學會了解歌詞的意思,以及其文化背景,再透過背誦這些歌詞,逐漸進入學習狀況。5月7日,課程並進行了成果發表。另外,由財團法人基督教蘭恩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「達悟歌謠吟唱班─聽故事、說母語、學歌謠」(10/8-29),利用10月四週的每個週二,學習了十人大船下水歌謠、地下屋落成歌謠、頭髮舞歌謠古調、豐碩之地(小蘭嶼歌謠)、船上垂釣歌謠、釣鬼頭刀歌謠、搗小米歌以及Panlanlag祝福歌謠等曲調。其中許多歌謠,是今年6月22日,島上族人受邀至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進行演出時,所集體習得之歌謠,在此並將其傳播給其他族人。

      至於泰雅族以及賽夏族的歌謠傳習,主要在學校或合唱團中進行。例如2019年有相關新聞的泰雅族嘉興國小與錦屏國小合唱團、泰雅學堂合唱團體;或如賽夏族2019年有活動的東河國小。可見不同族群的傳承方式,受其族群個性、族群分布、與族群間的人與人之互動形式,展現了差異性。

後記

    本子計畫由於族群人口與部落均較多、且分佈廣泛,因此大部分依賴各地的報導人進行訊息的收集,在此特別感謝他們,這包括余錦福、高淑娟、謝永泉、菈露.打赫斯.改擺刨諸位老師,以及阿布伊.布達兒、洪嘉吟、楊珮婕、蔡儒箴諸位同學,沒有他們隨時提供資訊,本子計畫將無法完成。